
最近,“建议父母持合格证上岗”消息,瞬间引发了新一轮有关教育的争议。建议的内容包括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等等。
网友们主要争议的地方在于该提议有无必要、实施起来是否困难等。
对于是否有必要,大家倒不必过多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无疑是一种进步。
1、亲子悲剧下,听不到窒息孩子的呼救
从这一提议的出发点来看,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不断上升,这无疑是好的一面。
近年来,少年人与家长的冲突问题频发,而且每次都会引发社会热议,国民关注度只增不减。
我们还记得那年12岁的湖南孩子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说出了让人震惊又似乎难以辩驳的话:“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孩子的冷血做法不禁让人唏嘘究竟是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导致了这样的惨剧发生。
还有17岁的上海少年与母亲争执后,冲出车辆,毫无犹豫地跳桥身亡,也让人触目。除了感叹孩子的轻生外,曾有网友留言称替孩子的母亲担心“她会一辈子生活在自责中吧”。
诸如这类父母子女之间诱发的悲剧近年来频发,大家也纷纷都在思考该如何维护好家庭关系。
2018年,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留美研究生王猛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的新闻震惊全网。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万字长信,控诉父母从小对他的控制。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在他看来,正是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造成他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小到鸡蛋剥皮,穿什么衣服,大到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这样的亲子关系,让他感到窒息。所以,现在的他对于摆脱了父母的爱后,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因为在看他来那是父母自作自受。
2、以爱之名的掌控,有多可怕?
“中国式父母”的养育方式来不断被诟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也呈现出这些家庭中扭曲的相处模式。
改编自台湾作家吴晓乐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称为亚洲版《黑镜》。该剧共有五个系列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既普通常见的悲剧亲子故事。
其中,《妈妈的遥控器》这则故事很有代表性。从故事名称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她控制的是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小伟。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某天,妈妈得到了一个遥控器,通过这只遥控器她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让孩子重复她想要重复的那一天。
起初,妈妈曾因为想让他意识到伪造成绩的错误,再后来是让他重复着过着上补课班的日子,这一切都是为了他能够真正的成为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即便小伟对她说会恨她一辈子,她也无动于衷地表示他以后会感激她的。
事情在小伟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女孩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女孩可以在父母的支持下活得自我,她可以染发,可以肆无忌惮地热爱着绘画,可以在父母的欢声笑语中得到认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
能够这样长大,是小伟做梦都想得到的,女孩和女孩的家庭成了他枯燥压抑的生活中唯一的甜。妈妈发现后,小伟选择自杀,但妈妈却用遥控器无限地让他复活。屈辱长大的小伟终于有一天拿到了妈妈的遥控器,就当他以为终于摆脱时,妈妈的一句话让他万念俱灰——“你以为我只有一个遥控器吗?”
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不占少数,他们以“为了你好”的名义,用强制的方式掌控着孩子的一生。看似是爱的释放,实则是人生自由的泯灭,长此以往后果只有破裂的结局。
3、家庭教育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
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孩子就像一块大理石,如果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型,需要经过六位雕塑家之手。
他们分别是:家庭、学校、孩子所在的集体、孩子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 在所有因素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位列首位,无可替代。
那么,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曾有研究儿童成长的机构,把同卵的兄弟姐妹分开,分到背景有所差异的家庭领养,以此来观察孪生孩子的遗传基因,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影响。
纪录片《孪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中讲述的三胞胎的故事就是一则实例。
《孪生陌生人》
当年领养机构把这三胞胎Bobby、Eddy、David分别给了蓝领、中产、富裕3个不同阶级的家庭中领养。
多年后,三个孩子再次相遇轰动了全国。他们先天性格相似,但因为收养家庭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他们的最后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孪生陌生人》
很多人会觉得被蓝领收养的孩子会得到最差的教育,但实际却是中产家庭养大的孩子在成年后出现了问题。
成长在移民家庭的David,虽然他的养父母教育程度低,但是却有个风趣幽默、喜欢孩子的养父,这也让David长大后成了积极向上的人。而在中产家庭的Eddy,养父非常保守,教育孩子按照军事化管理,最终躁郁症让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孪生陌生人》
新生儿降生时,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作为最亲近的人他们可以随意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当然,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也不能说所有的责任都在于父母。
客观地说,所谓的“父母合格证”的目的不在于答题考试,而在对让父母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正视教育问题,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知道养育孩子,并不是做实验。孩子的成长是一朝一夕中慢慢走过来的,而做父母的也需要不断成长。
教育本身是无法量化的,什么样才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从为人父母起,我们就要明白“父母”二字包含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一辈子的责任。